
“UNI 代币原始发行价” 的追问,折射出对加密货币发行机制的典型认知误区。与多数代币 “明确定价募资” 不同,UNI 代币自 2020 年诞生起便无传统意义上的 “原始发行价”,其初始价值通过空投与流动性挖矿自然形成,这种独特的发行模式不仅塑造了其早期价格轨迹,更暗藏着主流加密货币的价值逻辑与风险边界。
首先必须厘清 UNI 代币的发行本质:无定价的社区普惠式分发,这是理解其 “原始价格” 的核心前提。2020 年 9 月 17 日,Uniswap 协议正式发行治理代币 UNI,总量固定为 10 亿枚,但未通过 ICO、IEO 等方式设定发行价募资。其初始分配采用 “空投 + 生态激励” 模式:40%(4 亿枚)空投给 2020 年 9 月 1 日前的历史用户,按交易频次与流动性贡献分配,单用户最高可获数千枚;50%(5 亿枚)用于生态激励,包括流动性挖矿与团队激励;10%(1 亿枚)分配给早期投资者。这种 “零成本分发” 模式打破了传统代币的定价发行逻辑,也使其 “原始发行价” 失去了官方锚点。
UNI 的初始市场价格由流动性挖矿与二级市场交易共同催生,形成了非官方的 “隐性发行价”。2020 年 9 月 18 日,Uniswap 开启首期流动性挖矿,在 ETH/USDT 等四个交易对中投放 500 万枚 UNI 作为奖励,吸引用户注入流动性。同日,UNI 在 Coinbase、Kraken 等交易所上线,开盘价约为 2.7 美元,首日最高涨至 8.6 美元,这一二级市场初始价格成为市场公认的 “初始价值锚点”。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空投用户的 “零成本持仓” 引发短期抛压,上线后一周内价格回落至 4 美元左右,形成了 “无定价发行→市场定价→抛压回调” 的典型轨迹,与比特币 “挖矿产出→市场交易定价” 的逻辑有共通之处。
从价值演进看,UNI 的价格波动始终与生态发展深度绑定,这也是其区别于空气币的核心特征。作为 Uniswap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治理代币,UNI 的价值本质是协议生态的 “权益凭证”—— 持有者可参与手续费分配、功能升级等治理投票,而协议的交易量与流动性直接决定代币价值。2024 年 12 月 Unichain 测试网上线后,UNI 因 “从协议迈向 Layer2 公链” 的叙事驱动,一个月内价格飙升 134%;而 2023 年 8 月因加密市场整体低迷,价格一度跌至 6.19 美元。截至 2025 年 9 月,UNI 市值稳定在 35 亿美元左右,位列加密货币第 23 名,其价格轨迹完全脱离 “原始发行价” 锚点,转向生态价值支撑的长期逻辑。
需警惕借 “原始发行价” 炒作的骗局,这是 UNI 价格话题背后的风险陷阱。市场中常有 “UNI 原始发行价 0.1 美元,现在抄底仍有 10 倍空间” 等虚假宣传,实则是篡改历史数据诱导入场 ——UNI 从未有过官方定价,且早期空投用户的零成本持仓已在多年交易中消化。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诈骗分子仿冒 UNI 发行 “UNI2.0”“Uniswap 生态币”,虚构 “原始发行价 0.5 美元,上线必涨 10 倍” 的谎言,其套路与 Jambo 币的估值炒作如出一辙。此外,我国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即便 UNI 有真实生态支撑,参与交易仍面临法律风险。
综上,UNI 代币并无官方定义的 “原始发行价”,其初始价值由市场交易自然形成,且长期价格取决于生态发展而非初始锚点。投资者需认清 “无定价发行≠无风险”,警惕借 “原始价格” 制造的暴富神话。始终牢记:加密货币交易本身非法,任何币种的价格波动都可能导致财产损失,远离交易才是最安全的选择。